一黑到底的《驴得水》,到底点亮了谁心里的光
赶在快下档的时候才看竖困乱《驴得水》,实在是有些后知后觉的。 一路看着这部电影从开画的8.1飙升到如今的8.4,6.6万人评分,已经坐稳了今年国产商业片的最高分宝座,(还有一部《舌尖上的新年》纪录片也是8.4分,1.5万人评分)到底有些感慨万千。称不上任何阵容可言的一部电影,话剧巡演几年千锤百炼的一个故事,赤裸裸的让人咋舌到不知如何过审的寓意和讽刺,一场荒诞的戏剧离了场,只留下一些难以言喻的眼泪和绝望 这到底是《驴得水》所带给观影人与众不同的感受——每个善良的人都在无边的黑暗里一路堕落下去,直到失去自由和希望。一黑到底的故事里,几乎没留下一丝闪烁星光,这大抵是除开专业的“话剧感”之外让普通观众最难以接受的事儿吧。 故事的架构很简单,演员也很少,一出悲喜剧很清楚的分为前后两个段落。五个性格各异的人集中在一所乡村的小学校开展“教育试点”,因为经费不足假报一头驴为英语老师,换取一定的工资。却不料教育局特派员想要来突击检查,如何圆谎又如何保留住学校,成为了前期剧情的主要喜剧核心点
怎么评价电影《驴得水》?
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《驴得水》的时候,我并没有想过我会认真把它看完。不过,人总是矛盾的,我又偏偏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决定进来看一看。 电影一开头的音乐,瞬间吸引了我。不配模仅如此,碧蓝的天空,优美的草原,几头牛羊懒散的站在那里晒太阳。我顿时有了非常舒适的感觉。这样的场景和音乐与当时那个年培悉缓代非常符合。而且听音乐好像是一部喜剧,心想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,于是我瞬间进入了认真看戏的模式。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,越往后面看,心情就越沉重。更让我难过的是,这部电影竟然以张一曼自杀的悲剧而结束。 在民国时期,像张一曼,周铁男这样的知识分子,他们的骨子里是非常清高的
如何评价《驴得水》这部电影?
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,最大的特色是讽刺。多数人看《驴得水》,看到的是张一曼的天性解放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。也有人看到裴魁山的现实嘴脸,和为了钱可以反目成仇的无情自私。以及铜匠的一朝得志,小人气甚。但《驴得水》这部电影,还包含着另一条被忽略的线,那就是人心是怎么慢慢变坏的?我们从剧情讲起,见证人心变幻。民国三十一年,穷乡僻壤,仲夏时分。三民小学,迎来了久违的暑假,镜头从远拉近,一间破落但明亮的教室,开会的四位老师浮现在镜头之中。由于地处偏远,加之时势戡乱,念书的孩子越来越少,如何解决生源问题,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!裴魁山建议利用暑假期间,挨家挨户做教育宣传,孙校长建议给学生适当的发奖学金。于是第一次的争吵就从这份奖学金开始,奖学金的钱谁出?周铁男说:“我愿意捐出我的工资”;张一曼说:“周铁男出,我也出”;一番略带温情的争吵以后,裴魁山说:“如果实在不行,我可以捐出一个月的工资”在孙校长的计划中,原本承担出钱的,是另一位不在场的老师:吕得水